为提高大家应急救护能力,培养大学生社会责任感与实践能力,筑牢生命安全防线。2025年4月10日,外国语学院04112305团支部于松格113党员活动室开展“应急救护,护航生命”活动。希望通过此次活动,全面提升学生应对突发事件的救护能力,让“人人会急救,急救为人人”的理念深入人心,共同织就生命安全防护网。
【心肺复苏,紧抓黄金的四分钟】
应急救护课程作为重庆移通学院全校必修课体系,通过“理论+情景化实训”教学模式,希望通过系统化培训,让学生从‘旁观者’转变为‘守护者’,在危急时刻敢于出手、科学施救。首先,营地教育中心田威老师通过对比教学强调不同年龄段急救要点,在按压手法上,成人采用双掌重叠按压胸骨中下段,婴幼儿则用两指。婴幼儿颈部脆弱,开放气道时必须保持头颈轴线平直,在发生窒息时需先观察口腔,若可见异物则用小指钩出,切忌盲目拍背。并采用“5次背部拍击+5次胸部按压”循环,操作时需固定婴儿头颈部并保持头低脚高位,同时在急救开始前,需要做评估环境、呼叫救援、胸外按压、开放气道、人工呼吸五步流程。




针对常见的气道异物梗阻风险,海姆立克急救法尤为重要。当发生梗阻情况时,施救者站于患者身后,拳心向内按压脐上两横指处,快速向上冲击。针对婴儿,则需要采用“5次背部拍击+5次胸部按压”循环,操作时需固定婴儿头颈部并保持头低脚高位。当然,我们可以通过借助椅背冲击腹部或主动咳嗽排出异物,实现自救。



【创伤包扎,细节决定急救效果】
针对日常常见的手部割伤、头部撞击伤,田威老师通过情景模拟传授包扎技巧。当“八字法”遇见“帽式包扎,活动现场,学生们两两一组练习止血技术。
关于手部伤口处理,首先需要用无菌纱布覆盖伤口,然后环形包扎固定,压力适中以避免缺血,确保松紧度不影响血液循环。而头部止血包扎,三角巾底边对齐眉峰,顶角垂于脑后,接着两底角经耳上绕至枕部交叉,拉紧后返回前额打结,最后顶角上翻固定,避免遮挡视线。包扎不仅要止血,还要防止二次伤害。急救绝不能“一刀切”,必须精准区分适用场景。





【全民学急救,全民共筑生命防线】
据统计,我国每年因意外伤害死亡人数超 70 万,其中半数以上可通过及时救护避免。急救不仅是医护人员的职责,更是我们每一位学生都应努力掌握的重要能力。未来,我们 04112305 团支部计划开展更多这类急救知识普及活动,带动身边更多人成为守护生命的“小卫士”。
生命无小事,急救护平安。在这次活动里,我们采用“理论 + 实操”相结合的方式,让参与的同学实实在在地提升了应对突发状况的能力。身为学生,我们也在此呼吁广大市民朋友积极投身到学习急救知识的队伍中来,让“人人会急救,急救为人人”的理念在全社会生根发芽,大家齐心协力,共同编织起一张坚固的生命安全防护网。我们期望生命教育能够从校园出发,不断拓展,为整个社会贡献力量。

撰稿:刘佳兴
摄影:刘佳兴
编辑:刘佳兴
复审:钟沁恒、吕戈
终审:韩洁、刘佳昕
外国语学院04112305团支部供稿