涪江蜿蜒流淌,承载着沿岸千百年的人文记忆与生态脉络。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,这片水域的生态平衡面临严峻挑战。近日,一群身着红色马甲的志愿者身影活跃在涪江两岸,用行动诠释着对母亲河的深情守护。这场以"浓情似海,四季耕耘"为主题的巡江护江志愿活动于2025年4月23日,通过系统化、多维度的实践,为涪江生态保护注入青春力量。

【躬身力行:生态修复的细节实践】
清晨的薄雾尚未散尽,志愿者队伍已集结完毕。经过专业培训的参与者们手持清洁工具,沿着蜿蜒的江岸展开地毯式排查。阳光照耀下的白色污染物、隐匿于草丛的塑料碎片、卡在石缝间的烟蒂……每一处细微的环境问题都逃不过志愿者敏锐的目光。分工明确的队伍中,有的专注于清理亲水平台积存的饮料瓶,有的攀上堤岸高处处理悬挂树枝的塑料袋,有的则负责对已清理区域进行二次复核。湿滑的江畔斜坡与茂密的芦苇丛间,弯腰俯身的动作重复千百次,汗水浸透的红色马甲与粼粼波光交相辉映,构成守护生态的生动图景。

【理念传递:润物无声的环保启蒙】
在躬身劳作的同时,志愿者将环保理念融入日常互动。垂钓者身旁,轻声细语讲解生态平衡对渔业资源的影响;散步市民驻足时,递上图文并茂的环保手册;环卫工人休息间隙,分享垃圾分类的实用技巧。特别设计的环保知识抢答环节吸引众多市民参与,寓教于乐的形式让"减少一次性用品""循环利用资源"等概念深入人心。稚气未脱的孩童跟随家长加入环保队伍,用小手拾起落叶间的糖纸,清澈眼眸中映出对绿色未来的向往。这种浸润式传播打破传统说教模式,使环保意识如涟漪般在社区扩散。

【系统深耕:长效机制的创新探索】
活动不仅着眼于当日的环境改善,更注重培育可持续的生态保护模式。志愿者团队建立动态巡查机制,定期回访重点区域并记录水质变化,形成涵盖污染源分析、植被恢复评估的生态档案。创意实践走进社区,通过各类知识普及活动作为载体,将专业环保知识转化为大众可感知的具象体验。参与者自发组建环保观察小组,利用社交平台分享日常环保举措,形成线上线下联动的监督网络。这种"实践-记录-传播"的闭环体系,推动环保行动从阶段性活动升华为常态化生活方式。

【生态蜕变:人水和谐的生动映照】
持续的努力让涪江焕发新生。曾经散落杂物的滩涂重现芦苇摇曳的自然野趣,混浊的江水逐渐恢复透亮质感,久违的鹭鸟群掠过泛起微波的水面。晨练者主动给空水瓶找到归属,垂钓者自觉带走饵料包装,沿岸商户设置节水提示标识……点滴改变汇聚成守护母亲河的磅礴力量。江畔树立的生态教育展板前,常有市民驻足研读,那些记录着志愿者劳作瞬间的照片,无声诉说着人与自然和解共生的可能。
暮色中的涪江倒映着城市灯火,志愿者队伍整理工具踏上归途。湿透的衣襟、沾泥的运动鞋、装满分类垃圾的编织袋,见证着平凡个体对生态文明的虔诚守护。这场没有终点的绿色长征,正通过持续的行动创新与理念传播,让"共护碧水清波"从口号转化为可触摸的现实,为城市生态文明建设提供生动注脚。涪江的变迁证明,当环保意识融入血脉、生态责任植入心灵,每个人都能成为重塑绿水青山的能动力量。
撰稿:冉孟军
摄影:冉孟军
编辑:刘佳兴
复审:翁康福、吕戈
终审:韩洁、刘佳昕
外国语学院青年志愿者协会供稿